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0:52 点击次数:59
明初时期,朱元璋对张士诚占据吴地的行为怀有深深的怨恨,并与其展开激烈的争夺。最终击败张士诚后,朱元璋将苏州的许多富裕家族迁移到外地,同时对苏州地区征收了繁重的赋税。苏州的文人画家也未能幸免,像徐贲、陈汝言等元末明初的画坛名家接连遭受迫害,甚至被杀害,这一系列事件对苏州的绘画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。尽管如此,明代初期的画家们如徐贲、陈继、杜琼、刘珏等人,依旧承续了元代文人画的风格,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造与发展。
一、徐贲
徐贲(1335-1380),字幼文,祖籍蜀地,后迁居苏州。自幼才华横溢,擅长诗歌,著有《北郭集》。他与杨基、高启、张羽并称为“吴中四杰”。明初时,徐贲因应荐出使晋冀,先后担任监察御史、刑部主事、广西参政及河南左布政使等职务。据传,他曾因在军队犒劳中失误,向朝廷陈述情况,最终被牵连入狱,并于洪武十三年(1380年)被处死。徐贲不仅诗名远扬,其绘画艺术也颇为出色。《明画录》记载他“画法董源”,其山水画中林石苍劲秀美,清润雅致,风格浓厚动人。他师法董源与巨然,笔触细腻清润,尤其擅长山水画,代表作包括《蜀山图》、《溪山图》和《庐山读书图》。
展开剩余72%二、陈继
陈继(1370—1434),字嗣初,吴县人,乃陈汝言之子。家族先自吴兴迁往南康,后又迁至吴城。陈汝言虽在明初政绩显著,却迟迟无子嗣,传闻其妻夜梦一白衣神人赐子,陈继遂出生。陈继幼年丧父,随母回苏州,家境贫寒,仅存二万卷书籍。母亲严守节操,教导他立志读书。少年时,他曾师从王行学与俞贞木,学识渊博,名声日隆。为了供养母亲,他亲自耕种农田,甚至以耕田为乐,时常读书弹琴以自娱。后来,他开门授徒,因教法因材施教,门生众多,声名远播。虽多次被推荐入仕,因母亲年迈坚辞不就。母亲去世后,他尽孝礼,感动天地。洪熙元年,杨士奇荐他入朝,授翰林五经博士。英宗继位后,命其修先朝实录,封翰林检讨。晚年因病辞官归乡,享年六十五岁。陈继为人端庄恭谨,学问博大精深,文章讲究理性和结构,被誉为一时名家。他工于诗文,尤擅写竹,夏昶、张益皆曾拜他为师。
三、杜琼
杜琼(1396~1474),字用嘉,号鹿冠老人,世称东原先生,吴县人。出生时父亲刚去世,母亲顾氏悉心养育,稍长便跟随陈继学习。他勤奋刻苦,博览群书,翰墨精深。其绘画风格遒劲雅致,效法南唐董北苑及元代王叔明,风格清新秀丽。杜琼文风平和醇厚,讲究理性,诗作沉稳古雅,山水画尤为润秀。性情至孝,父亲早逝,虽未亲见父亲,仍多方打听其形貌,绘制遗像,一生避讳父名。对母亲极尽孝道,曾割股疗疾。多次被郡守况钟举荐,但均婉拒。杜琼寿终正寝,葬时千余人送葬,后被私谥为“渊孝先生”,现列祀乡贤祠。虽然备受朝廷礼遇,但对仕途并不热衷,晚年喜欢游历山水,与友人把酒言欢,过着隐逸生活。他自建小园,种竹养花,筑“瞻绿亭”,以画自娱。其绘画以山水为主,作品约存十余幅,董其昌曾评其绘画理论,认为其笔下既表现自然变幻,又能启迪人心。代表作品有《南村别墅图》、《听泉图》、《师林图》和《南湖草堂图》等。
四、刘珏
刘珏(1410—1472),字廷美,号完庵,长洲人。宣德年间,郡守况钟推荐他为吏,刘珏却志存学业,不愿仕途,况钟赞其志向,安排其补习县学生。后来他应天乡试中举,授刑部主事,升至山西按察佥事,政绩卓著。五十岁时辞官归隐田园。刘珏性格高洁,不贪名利,喜爱诗酒人生,通晓古今书画,对宋晋以来作品有独到鉴赏与收藏。他诗书画样样精通,尤工唐律诗,对仗清丽,时称“刘八句”。书法师从李邕,画师王叔明,皆能领会其笔意。其书法极为精绝,笔笔到位,山水画尤为细腻,风格接近巨然。刘珏与同期画家杜琼、徐有贞、马愈等并称,传世作品稀少。其代表作有《清白轩图》和《烟雨微茫图》。《清白轩图》作于1458年,表现朋友聚会之乐;《烟雨微茫图》现藏苏州博物馆,是与徐有贞同游沈周时所作。刘珏与沈周虽年龄相差十七岁,关系深厚,艺术互相影响。
总体来看,明代初期的苏州画家深受元代文人画的影响,在继承前人技法与风格的基础上,融入新的艺术理念,推动了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,为明代中后期绘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